|
邱华国:用选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邱华国简介】 无锡市蠡园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管理校长”、“中国‘长三角’最具魅力校长”等光荣称号。
【精彩观点】 1、选择是促进教育均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2、教育是一种提供课程的服务。 3、让孩子他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 4、我们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那么我们就尽可能地做到因类施教。 5、我们用这样的四句话来形容关于教育的整体思路:起点有标线,目标看得见,进步有台阶,超越无极限。 6、家长对家庭教育没有进行培训就进行教育孩子,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无证驾驶。
【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 光明网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光明讲坛——校长论坛栏目,我是节目主持人王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尊重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这是培养数以亿记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它成为学生、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无锡市蠡园中学的邱华国校长,邱校长您好。 【邱华国】 你好。 【主持人】 您是一直坚持赋予学生选择权的一位校长,您曾经先后获得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管理校长,中国长三角最具魅力校长等光荣称号。近十年以来,在您的学校中出现了蠡中的十大变革,其中变分班而教为选班而学,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您在您的材料当中多次提到了选择,您怎么看待教育均衡与教育选择关系的呢? 【邱华国】 各位网友大家好,首先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我来到光明网跟大家交流一些关于现在教育均衡、教育选择的一些话题。在教育均衡的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的校长和老师都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均衡?怎样才能寻求均衡?那么我想这里首先是一个概念的问题。均衡这两个字如何理解?均衡它不是简单的平均,我个人的理解,均衡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均,一层是衡。所谓的均就是基本资源配置,它要达到同样的水准,同样的水平。衡是动态的各得其所的状态。所以均衡,肯定不是一种简单的平均,同时也不是削峰填谷这样一种过程。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寻找各自合适的教育,这样的均衡教育,才是我理解的真正的均衡教育。所以实施这样一个均衡,有两个前提,一个就是我们政府,我们的学校要思考哪一些应该在教育公平层面上,赋予每个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资源,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让孩子选择自己适合的教育。所以选择是促进教育均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主持人】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少这样的选择性呢? 【邱华国】 这里一方面我想跟我们国家发展 的历史水平、历史阶段有关系,就如同经济发展一样,我们以前在购买食物,购买住房的时候资源非常稀缺,然后要排队,用券,像现在我们的物质比较丰富了,我们就有了超市,我们在超市里就可以自己选择,那是因为经济的基础,使我们的选择有了背景,有了基础。我们的教育这么多年来,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大多数地区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无学可上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主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或者说也是一个最大的教育成就,就是让绝大多数孩子有学可上。然后我们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让孩子上好学,上好学这是一个如何提升办学质量的命题。 【主持人】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怎样选择呢? 【邱华国】 如何选择这样一个话题,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么这里面,我在想,如果说把我们的教育比作我们吃饭,那么一个是物质食粮,一个是精神食粮,从之前大家一起吃大锅饭,到现在,我们自己可以选择饭店,选择自己喜欢的各色各样的饮食,这说明我们在饮食方面,还有更多选择权。我们现在的教育,说实话,它的选择性是非常不够的,比如上什么学校,由于我们目前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或者匮乏,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就近入学,严格意义上讲它是没有很多的选择权,进什么班级,上什么课,哪些老师上,上多长时间,什么方式来上,然后布置作业以后什么时候完成,完成作业什么时候交,交了要不要订正,订正以后再什么时候来讲解等等。实际上它没有选择。我们的教育,在整个选择权方面,我们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我们教育是一种提供课程的服务,但是跟其他行业来比,教育的选择性应该说显得非常的缺乏,当然我们也不能跟我们吃的饭菜那么简单地作类比,但是它的道理还是一样的,需要满足对方的需求,我们就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它才有一种主动性,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 【主持人】 但是就课程内容而言,我们中小学的课程,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怎样选择呢? 【邱华国】 这里面具体涉及到选择的内涵,比如我们去吃饭,他可以选择吃这个菜还是吃那个菜,他选择的是菜的种类。那么还有一种选择是选择价格,还有一种是选大份的还是小份的,还有选择我是不是需要有些特色菜,所以选择不光是选择内容。就义务教育阶段,它代表了国家的意志,有一些基础课程,是代表了国家意志,所以比如说我不选择学语文,我不选择学英语,应该是不可以的。但是怎么学,我觉得是可以选择,而且是应该选择的。比如一个班级里面,有的孩子的英语程度是刚刚会二十六个字母,有的孩子的英语可能已经可以考到相当的级别,这两个孩子的教育,我们就应该提供与他的学习程度相关的选择。另外我们还可以允许时间上的选择,比如作业什么时候交,一节课多长时间,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小学四十分钟,中学四十五分钟,但是由于课程的需要,适当的一些变化,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再比如说,我们空间的选择,我们以前学生的学习,绝大多数都在课堂,但是我们按照教育应该跟生活相结合,或者说教育即生活这些教育观念来看,我们的校园又应该拓展到跟社会密切相关,甚至是走向社会,这样的话我们校园的概念,不光是说这个学校有五十亩地,外面的社会环境是个X,50+X,这就是个空间的选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叫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是如何学才能有效,每个孩子学习的风格不是相同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一方面培养他一种适合于他的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每个孩子有一种潜在的,或者说基因决定的,他有一种学习的习惯与风格,那么我们倒过来,学校也应该配合寻找一种适合他的一种方式。这些都是选择的内容,然后就选择内容来看也是有一定的余地。比如说语文、数学、英语,本身它的内涵也是非常广泛的,那里面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就科目来讲,除了必修课,还可以开一些选修,社团等等。 【主持人】 你们学校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实行了选班制,这是第一次听说,您能否简单的介绍一下? 【邱华国】 选班制的 产生,跟我们现在整个教育发展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06年我们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就是明确提出不允许分重点校、非重点校,重点班、非重点班。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在思考,一方面我们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又需要公平,那么实际上,因材施教是个效率的概念,那么效率与公平之间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最佳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反复思考,后来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就提出了选班制这样一个概念。所谓的选班制就是让孩子他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这个呢,就跟以前的简单的分快慢班本质上不是一个概念。 【主持人】 那具体做法上是怎么做的呢?学生怎么选择?有一些指导吗? 【邱华国】 我们是这样提出来的,叫学校开菜单,家长学生来选择。我们把班级根据学习情态,学业的基础,来分成三到四类班级,每一个班级后面配上我们学校针对这类班级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的菜单,也就是说,针对这类班级我们实施的教育是有所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努力在践行一个适合学生的教育。这里面又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我们的理想状态是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适合他的方法,但是学校教育毕竟现在目前,它是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性的教学,集体性的教学我们就要关注所有人学习的整体效率,所以,我们也提了另外一个概念,我说我们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那么我们就尽可能地做到因类施教。这个类也不是简单人为的划分,这个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定,与以前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结合,寻找最适合为他将来发展做准备的班级,然后进行匹配,是这样一个过程。当然选班整个操作,应该说也是个整体的体系,我们每学期暑假要花整整一星期做这样一个学生选班的准备。 【主持人】 学生通常在什么时间进行选班呢? 【邱华国】 在新生入学之前。我们一般是8月下旬就开家长会,家长和学生一起,我们把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家长进行沟通,现场接受家长咨询,然后家长根据我们的一些选班的菜单,选择自己理想的班级。我们学校,因为班级的人数还是有一定限制,不可能这个班十个人,那个班一百个人,这里面我们有个宏观的协调调控,四年下来,过程还是比较顺利。 【主持人】 义务教育法里规定不能分快慢班,那选班制与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有没有冲突呢? 【邱华国】 这里面有两个需要说明的,一个 是分,一个选。分它是一种被动的,是一种我老师的一厢情愿,学校的一厢情愿,选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认同的一种和约,一种约定,而且我们坚持一定要家长认可,如果说家长学生一定要上某个班级,我们感觉到尽管在他的学业上不是很合适,但是我们一定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当然学校作为一个教育专业机构,应该有责任,也有这个义务进行家长和学生在教育和学习方面的引导。 【主持人】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学生学业发展了之后,是不是应该换班呢? 【邱华国】 这个过程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具体的操作性的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一阶段以后,我们原来选班,是有一定的阶梯的,一年发展以后,肯定有的学生进步比较快,有的学生进步比较慢,差异总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年怎么办呢?第三年怎么办呢?我们后来就又延伸了一个新的制度,叫晋级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让自己上一节台阶,我们又有一套晋级的体系,围绕他的学习情态、学业情况,还有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综合考虑,看他是否能够晋级,如果晋级的话,这个学生我们还可以参加成功晋级营,我们组织这样一个成功晋级营激励学生不断向上。 【主持人】 这样的改革非常有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您能否说一点? 【邱华国】 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一个选班制,一个分班制,看似是一字之差,由分到选,我说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撬动教育改革的杠杆。由这个选班制就引起了我们对教育创新机制、教育评价的改革等等的思考。细想起来,都跟选班制息息相关。比如说我们对学生的学生观,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不断的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我们不问他的起点是怎样,我们更多的应该关心他的发展,当然为了他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来知道他的起点,所以我们用这样的四句话来形容关于教育的整体思路。这四句话叫起点有标线,目标看得见,进步有台阶,超越无极限。围绕这四句话,我们就设计了学生激励的措施。另外由于选班制的实施,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的评价,以前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都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成绩,那么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偏颇的。所以我们围绕这个,我们还延伸出我们对学生评价,特别是分数评价的三问,我们称之为蠡中三问。第一问是分数如何,不回避;第二问是分数是怎么来的,分数如何去;第三问是分数之外有什么。第一问一定程度上还是个生存问题,社会竞争的实际需要,到最后没有文凭,有部分特殊人才,他没有文凭可以,但是对大批量的人来讲,普通的学生来讲,没有文凭,没有他足够的分数,他升学受限制,工作受限制,这是通常情况。第二个呢,这是个发展问题,还有分数之外有什么,这是价值追求。我们把这样三个问,把它变成一棵树一样,上面的分数如同树上结的果子,但是分数之外有什么,分数怎么来的,这些东西你看不见,它在地底下,这个是一个核心的东西。我们首先要寻找就是要让它长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们不能简单的去看上面的这些去采取措施,更多的要去关注它的根部,施肥,灌溉,提供足够的阳光雨露,所以我们就在思考,我们选班制以后,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追求,成功的阶梯,我们怎么样来改革我们的评价机制,于是我们就进一步推进了考试评价的改革,然后呢,有一些课题研究的一些推进,等等这些东西,就由选班制延伸出来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主持人】 那蠡中这么多年,实行选班制以后有什么成效? 【邱华国】 应该这么说,我们四年来,我 们的选班制到现在,有一个非常可喜的成绩,这个成绩不是中考成绩,而是一个我认为非常本质的,非常能够体现教育特点的这样一个成果,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有甚至大一点的话我们叫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于选班制,为互相信任提供了平台。然后互相的支持,互相的发展,所以呢,我们选班制以后,我比较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变的更进一步的融洽了,同时我们在教学质量方面,我们客观的说,没有因为选班制而使我们的成绩突飞猛进,当然我们现在已经向一定的高度在拓展,但是呢,我们在追问为什么我们成绩是不是没有随着选班制,就像股票一样涨上去呢?这里面就有比较复杂,选班还只是一个形式,选班只是形式,最核心的选班选的是什么?选的是课程,那么我们的课程要跟上,比如说我们这个班级是非常自主班,我们是不设班主任,我们是需要学生干部的力量,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班主任的角色,实施自我管理。这些实际上也是一种课程,这些课程的形成,它的开发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淀。我们现在只是通过选班制,把这些机制提供了一种拓展的可能,但还不能说我们通过选班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机制,教育的东西它是一个慢工夫,所以这么几年来,我们的成绩不下降,本身也代表了我们的选班制另一方面的成功。 【主持人】 您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的首批兼职研究员,您主要研究哪方面的东西? 【邱华国】 目前我对选择教育这块儿还是比较感兴趣,不断地在思考一些东西,然后呢,我们更多的还在关注通过选班制,通过选择教育背后,寻找我们作为基层校长,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我感觉到,我们作为教育家书院的兼职研究员,既是不能脱离我们的教育基层,思考一些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又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去解决一些具体的事情,而是应该两者相结合,把一些基础教育当中,我们的实践基层中,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能否更高一个层次,去审视这个问题,并整合各种资源,寻找它的解决方案,我想它可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是理论上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问题,但实践中,大家又感觉到,比较难解决,找不到良方,这个情况下,需要我们作为一个兼职研究员,用一定的理论思考指导我们自己的实践,然后在实践当中,上升到理论,把理论和实践比较完美的结合,做一些具体的有价值的事情。 【主持人】 一直说您是一位具有教育理想的校长,您的教育理想是什么? 【邱华国】 这块儿我在想,包括我们学校也在说,我们提出来 追寻理想中的教育,这个理想我想我们有点想法,对教育想做点事情的人,总是行走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之中。我们要谈很大的理想,我想我们还说不上,但是我最近在思考一个比较具体的实际问题,就是说这个问题也是选班制引申出来的话题,我们现在实行选班制,我刚才讲到了延伸到我们有个成功晋级营,这里问题出来了,这个孩子怎么才能成功?就算他的学业成绩,你怎么算他进步了?有一些素养的提升,我们是不可能通过量化的,但有一些是可以量化的,那么哪些是可以适当量化的,哪些不可以,如果适当量化的,用什么方式量化。现在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我说有教育的宪法,这个教育宪法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去实施,但是我们的课程标准如同宪法一样,是一个非常原则性的东西,它是宏观教育的指向,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就如同我们现在一个法制体系,光有一个想法,它不能管事儿,它还需要下面的一个法律体系去支撑它,那么现在我要实施这个课程标准,下面应该不应该再有一些具体的标准体系,再来支撑这个上位的标准体系?后来我们就发现,我们现在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评价的水准尚未建立。所以我们提出来要从课程标准走向学业水准。就是我们对孩子的发展,是需要有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目标体系,然后围绕这样一个目标体系,实施教学,实施评价,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也不是凭着老师的感觉,当然这里面我们也不能够僵化的理解成,我们是不是要走向标准化,工业生产一样,把人当做生产流水线零件一样制造,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需要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作为一个学校,一个集体教育的场所,它是需要有一些教育的共性的东西,而这些共性的东西,需要有足够的明晰,引导我们的老师如何教,特别是引导我们的学生如何学。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我们大力倡导阅读,包括温家宝总理,他倡导要全民阅读,但是阅读这件事情,在我们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它是一个语文教学的附带,我们从小到大,很少有过课外阅读应该如何有序的读,有效的读,有选择的读,它没有,为什么?它在课程标准里没有明确。初中课程标准只是明确了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这还是非常笼统。这样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体系,怎么读?读什么?如何读?这块儿我最近关注到,国外有许多西方国家,这方面已经作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而且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说有一个蓝思的阅读体系,它就是每一本书,给你标好值多少蓝思,然后这位学生通过你阅读的课外读物,我可以比照,我是多少蓝思,然后两者之间可以寻找对应,那么这样的话它就是比较明确了一个学业水准,我想不光是阅读如此,课程也是如此,这个工程应该是比较大,所以如果说教育理想的话,我最近就在思考,这一套体系,我们一方面由专家团队来引领指导,另一方面需要一线教师来支撑,两者寻找一定的切合点,然后把这套体系在实践中,在理论上不断的完善架构,这个理想可能是最近我很具体的理想,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给我们学生合适的教育,可选择。可选择也需要有个标准,比如我到一个饭店去,我要选择这个菜,你就要告诉我有哪些菜,哪个菜是重辣的,哪个菜是微辣的,哪个菜的价格是怎样的,你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让你去选择,他也不可能选择。所以现在我们在许多教育体系下,为什么不能选择,跟这个非常有关,它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水准体系。 【主持人】 在您的视野中,您现在还在关注哪些教育的热点问题呢? 【邱华国】 目前在上半年,对于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北大自主招生的改革,全国应该是形成了热点,由此引发了一些招生改革的一个议论的热门话题,那么对这些,我也做了一些思考,另外一个呢,特别是我们中长期规划纲要,国务院已经通过,那么在纲要中已经确定了,描绘了接下来至少十年的中国教育发展的蓝图,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作为校长,还思考一些具体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家校合育问题,再比如说信息化建设问题,这些问题呢,平时结合学校实际,有了一些想法。比如说招生改革的问题,我觉得招生改革一方面是技术上的问题,是教育测评体系的问题,但是另一块,也要基于社会学上的一些支撑,比如说关于诚信机制的问题,因为现在的考试,它的成本很大,那么如何减少成本,增加考试的真实性,我想一个社会不能够缺失诚信体系,北大这样的招生,尽管引起了许多争议,但是不管怎样,它担当了一个重建教育诚信体系这样一个重任,尽管这个重任不可能由一个北大肩担起来,也不可能靠特招一批学生就能够担当起来,但是我觉得它是非常好的一面旗帜,它至少给我们昭示,我们的考试选拔机制,还是有其他路子的。不管是其他路子能否成为主导,但是我们改革要朝着招生多元这个发展,当然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了我们招生改革的几个具体路径,这个我想是非常好的,也有利于我们以后整个撬动整个教育的变革。 【主持人】 现在很多的网友非常关注学校跟家长合作的问题,你们学校是怎么做的呢? 【邱华国】 关于家校合育这件事情呢,我们学校 应该说也是特别的关注,并且也做了许多事情,那么家校合育方面,首先还是个理念的问题,就是家长和学校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的答案应该是成为一个好伙伴的关系,它不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家长不是我们直接的教育对象,他是一个合育的伙伴,因为有了这个孩子,你要教育这个孩子,学校也要教育孩子,所以我们形成了一个伙伴关系,它不是家长过来,我学校的理念,你接受我的教育,不是这个关系。另外呢,家校合育,有个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我最近在一次家长会之前,在备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数字,我们的孩子从早晨七点到八点之间到学校,然后晚上一般是四点到五点之间回去,前后可能有九到十个小时是在学校里,然后我们一共就两百个学习日,那么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时间,是200×9,200×10这样一个概念,但是他在家里,我们除去睡觉的时间,他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早晨起床到上学之前,可能有将近一小时,回去四点半左右,有的五点,再到晚上睡觉,可能要到九点,九点半,这里面有四五个小时,一天至少有六小时,6×200这是学习日,那么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日,还有1/3的时间是节假日,节假日时间,除去睡觉时间十小时,有十四小时是家长在进行教育,他的孩子成长教育的任务,应该说回归到了家长。那么这样的话,就绝对时间来看,我算了一比帐,叫1.8 1,就是说这个孩子,一年有1.8的时间,他是在家里度过的,1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当然他的休息时间,睡觉时间还不算,那么从这样的数字看,我们就特别感觉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我还经常打这样一个比方,叫一撇一捺人字,一撇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捺是学校教育,一撇是先写,家庭教育从零岁开始,从十月怀胎开始,我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上幼儿园,小学,初中,是后续的教育,所以它那个一撇首先要写好,如果说一撇写的歪歪扭扭,一捺你就叫刘海粟来写,王羲之来写,可能这个人字,写起来还不是最好,不会很好看。由此呢,我们家校合育这件事情,而且有一个现象就是家庭教育没有一种专业的平行机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校教育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两者之间如何进行整合,据我所知,有一些地方,妇联会承担这些事情,但这个事情它所承担的任务,或者能起到的效用,还是相当有限的。那么在这方面,我感觉到,我们国家应该是更重视家庭教育,曾经有一样一句话,如果说我们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没有进行培训就进行教育孩子,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无证驾驶。 【主持人】 这比喻很有道理。 邱华国 很有道理,现在作为我们学校来讲,一方面教育好学生,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家长,今天的家长是我们昨天的学生,我们对家长有一些问题,我们不要简单的说是社会问题,他的教育也有自己的责任,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政府,我们各个部门,应该说对家庭教育如何使它进一步提升效率,我觉得需要再做一些机制上的创建,我们学校建立了家校合育教育中心,专门负责这块儿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我们选班制,如果没有家校合育比较好的基础,我们的家长,可能就不会理解你这个做法,认为你这个选班制还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你不就是换一个法子分快慢班吗,但事实,我们四年下来,家长非常认同,当然我们的选班制也好,各方面制度也好,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还有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我说我们的教育,我们蠡中教育也好,整个教育也好,都是在路上,我们不断的携手前进。 【主持人】 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有特点,您可以稍微谈谈吗? 【邱华国】 我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基于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现在 我们的国家对教育投入逐步加大,其中有相当一块儿就是信息化投入,一个学校三大块儿,一块儿教师工资,一块大块儿是房子,再一块儿就是机制,这三大块儿投入。那么现在教师的工资和房子的问题我们暂时不去讨论,但是就机制的问题,我感觉到,浪费现象非常大。有许多,应该说这样的学校,也不算少数,花了几十万,上百万买机制,买在那里,但是几年以后,马上淘汰了,它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这样一句我们蠡园中学信息化口号,从拥有走向应用。以前我是没有,现在有了,有了怎么办?有了要充分发挥它的效应,然后我们就跟相关的企业一起合作,研发了许多校本的软件,这些软件是基于校本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兼顾教育的其他需要的特点,然后我们这些软件,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应该说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我们的软件已经被上百所学校进行共享,这个成就应该说我们也感到自豪。当然信息化不光光是简单用好机制,不浪费钱这个层面,更多的我们应该看到,信息化对我们教育变革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仔细阅读我们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写到我们信息化建设这块儿,有一句话,我是非常关注的。这句话叫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具有革命性影响。这句话以前我们在信息化的行业领域里经常这么说,也不是信息化,但是它写到这样一个国家重要的一个纲要性的文件当中,那是份量很重,什么叫革命性的影响,这个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比如说以后我们的学生,他的学习,我说假设达到人手一机,人手两机,就如同我们现在教师办公,我们现在每人有一台计算机,如果学生学习也每人一台计算机,这个学习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想这些不需要多论证,有许多现实,我们可以看到,像我们现在写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那么这样下来,我们以后再往深想,我们学校它的功能在不断的变化,学校不是简单的以一个知识集散的地方作为它的主要功能,可能它的功能在人与人之间交往提供一种可能,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你想学习吗?回家去。你想交朋友吗,到学校来。 【主持人】 非常感谢邱校长光临我们的校长论坛,谢谢。
邱华国:用选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0-6-19 本文被阅读 1951 次
|
|
|